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滚动 >  > 正文
战国时期,秦国和韩国爆发9场大战,结果互有胜负!
来源:情怀历史号  时间:2023-02-26 17:43:26
字号:

战国七雄,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。三家分晋后,赵国、魏国、韩国跻身强国之列,又有田氏代齐,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,分别是:秦国、楚国、齐国、燕国、赵国、魏国、韩国。在战国七雄中,秦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,与此相对应的是,韩国则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。同时,因为秦国和韩国之间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,这导致秦国和韩国之间多次兵戎相见,展开了激烈的较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战国时期,秦国和韩国爆发9场大战,结果互有胜负!


(资料图)

一、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(公元前318年)

周慎靓王三年(前318年),魏国相国公孙衍发动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五国合纵攻秦,这就是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。在这场战役中,楚、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,态度消极,心存观望。实际出兵仅魏国、赵国、韩国三国。联军攻至函谷关,被秦军击退。次年,秦国在修鱼(今河南原阳西)大败三国联军,歼敌8.2万。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。

二、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(公元前298年)

周赧王十七年(前298年),秦攻楚,战于析(今河南西峡),歼楚军5万,并占城邑l0余座。在此背景下,齐国、韩国、魏国这三国担心秦继续扩张,对己更为不利,乘秦军久战疲惫,于当年联合攻秦。经过三年苦战,终于击败秦军,攻入函谷关,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。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虽然韩国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中取得了胜利。但是,在这场战役中,齐国大军起到了主要作用。特别是齐国名将匡章,更是指挥了齐国、韩国、魏国组成的联军。彼时,齐国正处在自己的巅峰时期,甚至在整体实力上不输秦国。

三、伊阙之战(公元前293年)

伊阙之战,发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(前293年),石窟开凿前的洛阳龙门。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,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,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,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。对此,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,伊阙之战后,韩国精锐损失殆尽,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。由此,非常明显的是,伊阙之战前,韩国还具备一定的实力,但是,在伊阙之战后,韩国自然走向了衰落,乃至于必须朝秦暮楚,从而延长自己的存在施加。

四、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

公元前287年,齐、赵、魏、韩、燕五国联军攻秦。五国目的不同,各有打算,进至荥阳、成皋(今河南荥阳境),即互相观望,不肯首攻。因此,对于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,双方并没有爆发直接的较量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在这场战役中,韩国和秦国,都没有取得胜利或者吃到败仗。

五、陉城之战(公元前264年)

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(周赧王五十一年),秦国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(今山西曲沃东北)等5座城邑的作战。根据《史记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史料的记载,公元前264年,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(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),在这场战役中,白起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五座城邑,斩杀韩军五万。

次年(前263年),白起又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。前262年,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,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。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,引发秦、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。由此,对于陉城之战来说,虽然容易被人们所忽略。但是,陉城之战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,这对于战国历史的走向,无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。

六、邯郸之战(公元前257年)

邯郸之战又称邯郸保卫战,是公元前259(周赧王五十六年)至公元前257年(周赧王五十八年)秦国与赵、魏、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(今河北省邯郸市)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邯郸之战的尾声,韩国也选择加入联军。在魏国、楚国、赵国三国联军击败秦军之后,韩国也趁势反击秦军,夺回了部分被秦国攻占的疆域。因此,非常明显的是,韩国也是邯郸之战的胜利一方。当然,这只能说是韩国顺势而为,如果单靠韩国的实力,自然无法从秦国手中夺回被攻占的疆域。

七、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(公元前247年)

秦庄襄王三年(前247年),魏、赵、韩、楚、燕五国组成联军,由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,在河外(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)大败秦军,并追击到函谷关后撤军。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。对于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,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起到了主要作用。不过,对于韩国来说,也获得了直接的好处,就是遏制了秦国的扩张势头。

八、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(公元前241年)

公元齐那241年,赵、魏、韩、燕、楚五国最后一次组成联军,由赵国将领庞煖指挥攻秦。因为秦国新占据的疆域较大,兵力分散,且人心尚未稳定。所以,在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中,五国联军进攻开始顺利,深入至函谷关内,距秦国都咸阳仅七、八十里的蕞地(今陕西临潼北)。但是,当秦国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,五国联军不支败退。所以,对于韩国来说,自然是在这场战役中败给了秦国。

九、秦灭韩之战(公元前230年)

最后,秦王政十六年(前231年)九月,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(今河南境太行山南、黄河以北地区)。接收后秦国实际上却以该地为前进的平台,作进攻韩国的准备。秦王政十七年(前230年),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,一举攻克韩都新郑(今河南新郑),俘获韩王安,继而占领韩国全境,从而灭亡了韩国。

于是,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,建郡治于阳翟(今河南禹州)。对于秦始皇嬴政来说,吞并韩国意味着秦灭六国之战的开始。在韩国之后,秦始皇嬴政陆续消灭了赵国、魏国、楚国、燕国、齐国这五国,从而一统天下,建立了秦朝。

综上,在战国时期,秦国和韩国之间曾经九次交手,虽然结果是互有胜负,不过,韩国取得胜利的战役,往往是以联合其他诸侯国作为基础的,这无疑反映出韩国和秦国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。

标签: 战国时期